UP | HOME

出离心

目录

我们从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起,就不断地被灌输,诸如:“要生起出离心”,“要厌离娑婆”等等的教法。但这个出离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?怎么才能够让处理心稳固呢?

1 引发出离心的方便   胜解作意

在佛教中,引发出离心有种种方便,大多数都是通过观想的方法,而让众生对当前生命状态有所思考,而生起出离想。常见的有:

1.1 念死

日常思惟   散心

念死的方法是思惟生命无常,随时都可能死去的方法。印光法师曾建议写一个“死”字放在房内,随时能够看到,以便能够常常引发对生命终将结束的思考。

定心思惟   奢摩他

在南方上座部中,念死是属于死随念的护卫禅法,修习者在禅修时,思考和默念:

我的生命不是永恒的,我的死亡肯定回来,我的生命将以死亡为结局,我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。生命是无常的,死亡是必然的。

不久哀哉此色身,将横卧土地上,被遗弃空无意识,废若朽木。

一切众生皆死过,正朝向死亡,将面临死亡,同样的我也将面临死亡,这是无可质疑的。

……

通过念死,思惟生命无常,生命在呼吸之间,没有任何牢固可以依赖,而生起要从危脆败坏的世间出离的思想。

1.2 思惟恶道苦

思惟恶道苦,即在生命轮回的过程中,因为我们造作的种种不善业而感得在恶趣中的异熟果,一般我们所说的道,通常指:地狱、恶鬼、畜生1等经受苦多而乐少2的异熟生处。

因为我们的生命不能长久,那么一期命终之后,由于我们的种种不正思惟和因此而造的恶业,那么下一期生命可能就未必能够生在人天善道。而生在恶道,则相比之下更少有听闻正法而解脱的机会,因此而引发从苦中解脱的心。

其他的方法,还有比如思维轮回的过患,人身难得等等。

1.3 作用和特点

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特点,即其思惟是建立在胜解作意3的基础上的。胜解作意对于降伏烦恼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,但是不能断除烦恼,《俱舍论》中说:

唯勝解作意攝故。少分緣故。不斷煩惱。唯能制伏令不現行。

对于生命无常,恶道苦的思惟,可以生起一定形式的出离想,但因为不能断除烦恼,所以生起的出离心,还时时会丧失,需要常常保任。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苦的境界,希望从苦的境界中解脱出去,但一旦这个苦的境界因为因缘的缺失而消散,而快乐的境界来临的时候,往往这个出离的心就淡泊下来了。

为什么呢?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苦的实质。那么怎样才能够见到苦的实质而生起不退转的出离心呢?

2 依毗婆舍那生起真实的出离心   真实作意

2.1 有漏皆苦

生起真实出离心的根本方法就是毗婆舍那,通过对一一法的深入观察而能够了知,苦不仅仅是苦受而已,而是凡是有为生灭的法都是苦。如杂阿含经474经说:

我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。又復,阿難!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,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,一切諸受悉皆是苦。

“一切诸受皆苦”的原因是“一切行4无常,一切行变异法”。行,即 saṅkhārā,即有条件而显现的,诸因缘造作而成的法。凡是如此的法都是无常的,变异的,因此而说诸受皆苦。

2.2 依观而知   毗婆舍那

但无常和苦不是仅仅读书或者听说可以得到的,听闻所得到的仍然只是概念而已,只有通过对法的真实观察,才能深刻的认识和体证。杂阿含12经中说:

色無常,若因、若緣生諸色者,彼亦無常,無常因、無常緣所生諸色,云何有常?受……想……行……識無常,若因、若緣生諸識者,彼亦無常,無常因、無常緣所生諸識,云何有常?

如是,比丘!色無常;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無常者則是苦,苦者則非我,非我者則非我所,如是觀者,名真實[正]觀。

通过对五蕴的观察,从而认识到五蕴都是无常生灭而没有坚住,那么在这无常生灭而没有坚住的诸法中,没有能够自在的主体,没有“欲令如是,欲令不如是”的能力,苦就真实展现出来了。

2.3 知苦而知厌离

在对无常和苦的深切认知之后,才能生起真实的厌离的心,即欲求出离,杂阿含第1经即说:

當觀色無常,如是觀者則為正觀;正觀者則生厭離;厭離者喜、貪盡;喜、貪盡者說心解脫。

如是,觀受、想、行、識無常,如是觀者則為正觀;正觀者則生厭離;厭離者喜、貪盡;喜、貪盡者說心解脫。

另外,在杂阿含13经中,世尊说:

若眾生於色不味者,則不染於色;以眾生於色味故,則有染著。

如是,眾生於受、想、行、識不味者,彼眾生則不染於識;以眾生味受、想、行、識故,

諸比丘!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,彼諸眾生不應厭色,以色為眾生患故,彼諸眾生則厭於色。

如是,受、想、行、識不為患者,彼諸眾生不應厭識;以受、想、行、識為眾生患故,彼諸眾生則厭於識。

了解了五蕴的过患(无常和苦),才能真正对它们生起厌离想。与杂阿含对应的相应部乐味经中说:

凡緣於色而生起樂與喜悅,這是色的樂味;凡色是無常的、苦的、變易法,這是色的過患;凡對於色之欲貪的調伏、欲貪的捨斷,這是色的出離。

2.4 厌离智和欲解脱智

在南方上座部,对毗婆舍那的观智的培养,安立了十六个次第5,其中前九个观智即是出离心的建立过程。

  1. 名色分别智
  2. 缘摄受智
  3. 触知智
  4. 生灭智
  5. 坏灭智
  6. 怖畏智
  7. 过患智
  8. 厌离智
  9. 欲解脱智

从对名色法的认知开始,到诸法无常生灭的观察和认知,而知道无常生灭法是苦,而了知它们的过患,从而产生厌离和解脱的意愿,到这里,出离心才算是建立起来了。

2.5 法句经

法句经说:

一切行无常,若以慧观见,得厌离于苦,此乃清净道。

一切行是苦,若以慧观见,得厌离于苦,此乃清净道。

一切法无我,若以慧观见,得厌离于苦,此乃清净道。

于此,佛说厌离的根本是通过智慧对实相的透彻现观。

3 也说止观二法

杂阿含464经说:

於空處、樹下、閑房思惟者,當以二法專精思惟,所謂止、觀。 …… 修習於止,終成於觀;修習觀已,亦成於止,謂:聖弟子止觀俱修,得諸解脫界。

止,即将心安住在所缘上,止成就的所缘是心中的影像,无论是一切处也好,还是如出入息,最终成就定的所缘都是心中影像。解深密经中说:

慈氏菩薩復白佛言:「世尊,諸毘缽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,彼與此心當言有異,當言無異?」佛告慈氏菩薩曰:「善男子,當言無異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識故。善男子!我說識所緣,唯識所現故。

「世尊,若諸有情自性而住,緣色等心所行影像,彼與此心亦無異耶?」「善男子,亦無有異。而諸愚夫由顛倒覺,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,作顛倒解。

但这个影像实在时“胜解作意”的概念法,依它可以成就定,降伏烦恼不现行,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断除随眠。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仍然需要依毗婆舍那而生起的智慧。

开印法师6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来譬喻止观二法的作用:

比如在教室里有一条蛇,大家坐在教室里紧张混乱因此而不能安心听课。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:

  • 奢摩他的方法,做一个蛇的模型,手里拿着对大家说,抓到了,扔到教室外面,于是大家心就安静下来了。
  • 毗婆舍那的方法,认真的观察、寻找把蛇找到,扔出去。

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一定是毗婆舍那,但是不能说奢摩他没有它的作用,一样可以使课堂安定下来,而且因为它的安定,也可以助成毗婆舍那的方法发挥作用。出离心的建立,也是如此。

脚注:

1

恶道,南方上座部的传说中也有说,阿修罗也是恶道,总称四恶道,北传则多说三恶道。

2

苦乐,这里的苦乐所指是,苦、乐、舍三种受。

3

胜解作意,

  • 勝解作意者。謂修靜慮者。隨其所欲。於諸事相增益作意。《瑜伽师地论》
  • 勝解作意。謂不淨觀及四無量有色解脫勝處遍處。《俱舍论》
4

「一切諸行」,南傳作「那一切行」(sabbe te saṅkhārā),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「那一切形成物」(all those formations)。

按:這裡的「一切行」(sabbe saṅkhārā,與傳統漢譯的「諸行」相當),是指「一切有為法」(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),而不是指五蘊中的「行蘊」,「行蘊」一般是涵蓋所有「受、想、識」以外的心理因素。

5

十六观智,可以参考马哈希尊者的《清净智论》。

6

开印法师, 马来西亚寂静禅林住持,弘扬南北传经论和禅法。

作者: 刘海龙

Created: 2018-10-12 五 08:58

Emacs 25.1.1 (Org mode 8.2.5g)

Valida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