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动还是帆动
在《六祖坛经》里面有一个公案:
时有风吹幡动,一僧曰风动,一僧曰幡动,议论不已。慧能进曰: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
1 依中观大乘来说
这就面临着一个“运动”的问题,龙树的中论一开始以一个偈颂开篇讨论了四个问题,即:有、时间、空间、运动。
不生亦不灭
不常亦不断
不一亦不异
不来亦不出
1.1 运动的主体
如果运动真实存在,那么应该有一个真实的运动者,浅白地说即有个什么真实的东西在运动。那么“风或者帆”显然不是真实的运动主体,它们本身就是因缘和合现起而没有真实体性的。离开因缘,无论似乎风还是帆,都没有它们的自体,自体既失,那么真实的运动又在哪里呢?
1.2 运动的时间
运动是随着时间的不同的空间变化,比如一个物体从一个坐标点移动到另外一个坐标点。这个过程必然有时间,必然在某个时间完成的这个运动。一说到时间,无外乎:
- 未动时
- 已动时
- 运动时
这三个时间,我们可以分别考虑。
第一,未动时没有动,因为此时运动还没有开始。
第二,已动时没有动,因为此时运动已经完成。
第三,运动时。既然未动和已动时都没有运动,那么在运动时就应该有运动了吧?其实也不是。为什么呢?因为凡有时间,必然是因待事物的变化、迁移而展现的,离开具体的事物,也没有另外一个时间。既然主体不存在,又怎么会有一个绝对的时间呢?所以中论中说:
云何于去时
而当有去法
若离于去法
去时不可得
1.3 心动
既然运动的主体不真实,运动的时间不牢固,那么离开运动的主体和运动的时间,而说有真实的运动,自然不可得了。那为什么又说“仁者心动”呢?这就涉及胜义谛和世俗谛的问题。
中观的观点是:世俗假名有,胜义毕竟空。虽然一切法没有自性,但不妨于世俗假名安立。运动者和运动本身没有自性,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世俗的名言上安立运动、运动者和运动。这个名言的安立,必然是建立在认识即心的基础上的成立的,所以说“仁者心动”。
2 依唯识大乘说
唯识大乘的基础观点是,境无识有。这个可以发展出唯识的认识论和唯识的本体论,之间的差别,姑且不论。
2.1 认识与影像
我们认识的成立,依传统来说是根与境和合而产生了识。唯识则进一步解释说,根和境本身都是识的一个部分,是依据识的本身作用而安立的。我们认识的都只是心中的影像,外境是不能被认识的,进一步说,在认识发生的过程中,外境是不存在的。认识不过是心中的影像(相分)和能认识的(见分)和合而现起的,都是心本身的变化。华严经讲:
心如工画师
能画诸世间
2.2 风帆动与心动
那么无论风动还是帆动,从唯识的角度来说,都是在能了别的心对心中的影像的认识,没有真实的风动,也没有真实的帆动,都只是心的变化而已。
3 中观与唯识的认识差别
中观从“缘起假名有,胜义毕竟空”的角度,以世俗和胜义二种角度来认识运动,就有了依缘起的假名来说,运动是可以安立的,但从胜义来说,并没有一个什么真实的法,也就更加没有真实的运动,一切都是观待而成立的。
唯识则从认识论出发,以被认识的境界不是真实,而只是心中的影像角度说,缘起(识)是依他的,境界是遍计所执的,要简别去这似有的境界,才能认识到诸法唯识的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