涅槃非断灭
雜阿含72經說:
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說所知法、智及智者。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云何所知法?謂五受陰。何等為五?色受陰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陰,是名所知法。
所知法,應該被遍(完全)知的法,即是五取蘊。
云何為智?調伏貪欲、斷貪欲、越貪欲,是名為智。
什麼是知呢,對煩惱的調伏、斷除、超越。知,在阿含裡指煩惱的降伏與斷除,不是世間的知識。
云何智者?阿羅漢是。阿羅漢者,非有他世死、非無他世死、非有無他世死、非非有無他世死,廣說無量,諸數永滅。
知者,即是阿羅漢。 這裡阿羅漢沒有他世死的四句,都是不可取著的。
非有,非無,非有無,非非有無……
這裡又提到了,涅槃離有無,非斷滅。
十二支緣起裡,愛緣取,愛有三種愛,欲愛、有愛、無有愛。
執取斷滅,應該就是無有愛。
所以瑜伽師地論說:
謂如來滅後。若有若無。亦有亦無。非有非無。皆不可取亦不可記。
所以者何。
且依勝義彼不可得。況其滅後或有或無。
若依世俗為於諸行假立如來。為於涅槃。
若於諸行。如來滅後無有一行流轉可得。爾時何處假立如來。既無如來何有無等。
若於涅槃。涅槃唯是無行所顯。絕諸戲論。自內所證絕戲論故。施設為有不應道理。亦復不應施設非有。勿當損毀施設妙有寂靜涅槃。
又此涅槃極難知故。最微細故。說名甚深。種種非一諸行煩惱斷所顯故。說名廣大。現量比量及正教量所不量故。說名無量。
如果依勝義,如來境界不可思議,不能說有無等。
如果依世俗,是於有爲法假立如來呢,還是依涅槃呢?
如果依有爲法,如來滅後,沒有有爲法流轉可得,那麼依有爲法假立的如來,又怎麼說有說無呢?
如果依涅槃,涅槃是無爲法,絕諸戲論,也不能說有說無。
經說緣起甚深,涅槃倍復甚深,微細難知。不是僅僅斷除少分煩惱可以顯發的,是要斷除全部的煩惱才能證得。不能凡夫能從現量直覺,也不是推理譬喻可知,別人也無法教導說明的,所以是無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