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P | HOME

毗缽舍那

目录

1 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源自奢摩他和毗缽舍那

《解深密經》說:

若諸聲聞,若諸菩薩,若諸如來,所有世間及出世間所有善法,應知皆是此奢摩他及毘缽舍那(止、觀)所得之果。

2 云何毗缽舍那

《解深密經》卷 3(大正16 ,698a):

能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,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,是名毘缽舍那。

2.1 能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
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 30(大正30 ,451b):

云何四種毘缽舍那?謂有苾芻依止內心奢摩他故,於諸法中,能正思擇、最極思擇、周遍尋思、周遍伺察。是名四種毘缽舍那。

云何名為能正思擇?謂於淨行所緣境界,或於善巧所緣境界,或於淨惑所緣境界,能正思擇盡所有性。

云何名為最極思擇?謂即於彼所緣境界,最極思擇如所有性。

云何名為周遍尋思?謂即於彼所緣境界,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,取彼相狀周遍尋思。

云何名為周遍伺察?謂即於彼所緣境界,審諦推求周遍伺察。

2.2 所缘

  • 淨行所緣:不淨,慈愍,緣性緣起,界差別,阿那波那念。
  • 善巧所緣:蘊,界,處,緣起,處非處 123。
  • 淨惑所緣:
    • 世俗道淨惑所緣:厭下地(粗、苦、障);欣上地(靜、妙、離)。
    • 出世間道淨惑所緣: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。

2.3 如所有性与盡所有性

  • 如所有性:是一切諸法平等普遍的空性,或稱寂滅性、不生不滅性。
  • 盡所有性:即盡法界一切緣起因果、依正事相的無限差別性。

2.4 毗缽舍那之異名

演培法師《解深密經語體釋》 p.308:

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的五個名詞,是毘缽舍那的異名。

解释:

  • 忍是忍可。其體就是勝解。意於所觀的行相,獲得極堅強的認識,相信所緣得行相,不是魔境,而能忍可於心。
  • 樂是欲樂,希望為性,其體就是欲。意於所觀的行相,生起好樂的心理,希望能確實做到。此二是果,因果立名。
  • 慧是簡擇的意思,這依自體而立名的。
  • 見是推求的意思。
  • 觀是思察的意思。實際,見就是觀,觀就是見,所以立此二名,是由粗細的不同,粗的行相說名見,細的行相說名觀。

韓清淨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 (四) 》卷77, p.2326:

若忍若樂等者:

  • 於所知義深生信解,是名為忍。
  • 為得未得,深生希望,是名為樂。
  • 各品差別能了知故,是名為慧。
  • 審諦推求,是名為見。
  • 現前決了,是名為觀。

作者: 刘海龙

Created: 2018-10-12 五 08:58

Emacs 25.1.1 (Org mode 8.2.5g)

Valida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