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P | HOME

上座禪空三昧

雜阿含236經中說: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,入舍衛城乞食。乞食已,還精舍,舉衣鉢,洗足已,持尼師檀,入林中,晝日坐禪。時,舍利弗從禪覺,詣世尊所,稽首禮足,退坐一面。

爾時,佛告舍利弗:「汝從何來?」

舍利弗答言:「世尊!從林中晝日坐禪來。」

佛告舍利弗:「今入何等禪住?」

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。」

舍利弗早晨著衣持缽去舍衛國乞食,還精舍,洗足已(就和佛在金剛經中一樣),然後入林中坐禪。從禪中覺後,去禮拜世尊。 在問答中告訴佛自己在林中修空三昧。

佛告舍利弗:「善哉!善哉!舍利弗,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。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,當如是學:

『若入城時、若行乞食時、若出城時,當作是思惟:「我今眼見色,頗起欲、恩愛、愛念著不?」』

「舍利弗!比丘作如是觀時,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,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,當勤欲方便,堪能繫念修學。譬如有人,火燒頭衣,為盡滅故,當起增上方便,勤教令滅。彼比丘亦復如是,當起增上勤欲方便,繫念修學。

「若比丘觀察時,若於道路、若聚落中行乞食、若出聚落,於其中間,眼識於色,無有愛念染著者,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,日夜精勤,繫念修習,是名比丘於行、住、坐、臥淨除乞食,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。」

佛讚歎舍利弗,說空三昧是上座禪。

諸比丘如果想入上座禪,應該:

當他入城時,乞食時,出城時,應該思惟,我現在眼見色,有生起欲、恩愛、愛念、執著嗎?

也就是有煩惱生起嗎?

如果這樣思維時觀察到有煩惱生起,那麼他應該為斷惡不善法的緣故,採用種種方法,系念修學。

如果觀察到沒有煩惱生起,那麼他願此此喜樂善根,日夜精勤,系念修習。

也就是在沒有煩惱生起時,喜悅而住,勤習善法。

這部經佛陀開示的是空三昧的修習方法。

空三昧不但可以通過打坐,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六根與六塵和合生識,三和合生觸,乃至受等法生起時,觀察在這一一心生起的過程中,有沒有煩惱的集起,如果有,就需要修習四正斷行,讓已生不善法滅去。

瑜伽師地論中說:

若行、若住,如實了知煩惱有無,知有煩惱,便修斷行。

知無煩惱,便生歡喜,生歡喜故,乃至令心證三摩地;由心證三摩地故,如實觀察諸法無我,晝夜隨學,曾無懈廢。

當知此中,於內煩惱如實了知,有知為有,無知為無,是名空性。

便修斷行,或即四正斷。

莊春江居士說:

在《雜阿含經》中,常常可以讀到佛陀的弟子,在聽聞說法後,就 證果了。而我們一部《雜阿含經》讀完了,常常還是依然如故,不由得心 生氣餒。其實,觀念的調整(正見的建立),是修行中,最具關鍵性的步 驟。那些一聽聞正法,就能證果的佛弟子,應該是在平常時,就已經深深 地投入修行的領域了,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,以及旺盛的解脫企圖心。 所差的是,沒有走對方向罷了。佛陀的說法,正好指點了他關鍵的迷津, 這樣的臨門一腳,當然是一舉成功,當下「遠塵離垢,得法眼淨了」。

反觀我們,平常的觀照做得有多少?有沒有傾全力,在身體力行,尋 找答案?知非即離、知行合一的意志力(決心)有多強?這些,都是應該 反省的。如第 7 經說:「於色愛喜者,則於苦愛喜;於苦愛喜者 ,則於苦不得解脫。」如果引申來說,不就是:「我們煩惱,是因為我們 喜歡煩惱;我們不得解脫,是因為我們還捨不得解脫」嗎?

日期: <2018-10-15 一>

作者: 刘海龙

Created: 2018-11-06 二 16:56

Emacs 25.1.1 (Org mode 8.2.10)

Valida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