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P | HOME

心得解脫

目录

阿羅漢聖者的解脫境界,凡夫很難揣測,但在經論中並非沒有說明,比如在雜阿含經和瑜伽師地論中,有對解脫聖者樣貌的描述。

1 契經

雜阿含第六十經中說:

如是我聞:
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有五受陰。何等為五?所謂色受陰,受、想、行、識受陰。善哉,比丘不樂於色,不讚歎色,不取於色,不著於色。善哉,比丘不樂於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讚歎識,不取於識,不著於識。所以者何?若比丘不樂於色,不讚歎色,不取於色,不著於色,則於色不樂,心得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樂於識,不讚歎識,不取於識,不著於識,則於識不樂,心得解脫,若比丘不樂於色,心得解脫。如是受、想、行、識不樂,心得解脫,不滅不生,平等捨住,正念正智。

「彼比丘如是知、如是見者,前際俱見,永盡無餘;前際俱見,永盡無餘已;後際俱見,亦永盡無餘;後際俱見,永盡無餘已;前後際俱見,永盡無餘,無所封著。無所封著者,於諸世間都無所取;無所取者,亦無所求;無所求者,自覺涅槃:『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後有。』」

佛說此經已,時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
修行人對五取蘊不樂、不贊嘆、不執取、不執著,則心得解脫,這是雜阿含經種反復敘述的,仍然不離厭、離欲、解脫的次第。

2 瑜伽師地論

瑜伽師地論對心得解脫的阿羅漢聖者論述:

有心解脫,有淨智見諸阿羅漢,有四勝利,當知不與外道共。

  • 一、於行時恆常住性。
  • 二、於住時無相住性。
  • 三、往昔因所生諸行,任運歸滅。
  • 四、後有行今因斷故,當不復生。

所謂恆常住性,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,解釋六恆住法:

六恒住法。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。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。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。

六根對六塵時,能夠正念正知,安住上品的捨,無喜、無憂。所以八風吹來,歡喜也好,憂慮傷心也罷,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都是不存在的。後世有流傳阿羅漢痛哭流涕之類,可以說只是以凡夫心揣測聖者。

又於行時或於住時。於一切相無復作意。於無相界作意思惟。無相而住。

於一切相無復作意,依婆沙來說,就是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男、女、生、住、滅,都不作意,而作意思惟無相界,即是涅槃。

為證如是四種勝利。有三漸次。謂學智見為依止故。得厭離者於諸行中不生喜樂。乃至不生耽湎而住。厭離為先而得離欲。離欲為先心善解脫。

又回到三個解脫次第,厭、離欲、解脫。瑜伽85卷對厭、離欲、解脫的解釋爲:

厭:謂有對治現前故,起厭逆想,令諸煩惱不復現行。

離欲:謂由修習厭心故,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,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,此由伏斷增上力故。

解脫:謂即於此伏斷法對治多修習故,永拔隨眠。

修習對治時,讓煩惱不現起,爲厭;不作意對治仍然讓煩惱不現行,爲離欲;而究竟斷除煩惱,則爲解脫。

日期: <2018-10-12 五>

作者: 刘海龙

Created: 2018-10-25 四 10:15

Emacs 25.1.1 (Org mode 8.2.10)

Validate